「每個年青人都有夢想 … 在香港,這是真的嗎?」
問題是什麼? – 事實和研究
要進入高質與高等教育 – 一個跨代現象
香港教育大學於2013年(時為香港教育學院)所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二十年間能接受大學教育人士的貧富背景差距有明顯擴大。在1991年獲取錄接受大學學位教育的人中,百分之九點三來自前百分之十的最富有家庭;百分之八乃來自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到2011年,來自前百分之十最富有背景的大學生增至百分之四十八點二;相比起來自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只有百分之十三。

另一個由香港大學於2010年發表有關收入流動性的研究報告指出,父母與子女的教育程度有肯定性的跨代影響。報告中指出,如果父母只有小學或以下教育程度,他們的子女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有可能考獲學位。相對有學位程度的父母,他們的子女能考獲大學的機會為百分之七十四。
為應付弱勢學生的需要,很多學校需要支援
根據教育局的數字顯示,香港大約有四百八十間中學;屬第三組別的有一百四十間,其中六十四間是位於六個最貧窮區域(包括:元朗,官塘,葵青,深水埗,黃大仙和屯門)。
很多學生需要啟導友師幫助他們預備未來,有意義地與社會連結
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7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試成績(2016年和2015年成績也相若),約百分之六十的日校學生未能考獲大學學位的一般入讀資格(總學生人數為57,058人);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未能在五科中,包括中國語文及英文語文,考獲二級或以上成績。這意味有超過17,000學生要重讀中六或找工作或尋找其他出路。即或只作一個保守估算,每五個人中有一個是來自弱勢家庭,每年就有大概3,500位學生要離開校園,可想像當中很多是還未預備好如何面對前途問題的年青人。這些沒有預備好的青年人數量可能是低估了,甚或不再受社會關注;毫無疑問這情況必持續惡化成極大危機。
年青人抱持積極態度的重要性及其越發關鍵性趨勢
自2015年9月的學年開始至2016年6月,香港的學生自殺人數創下高峰;三十五位學生因自殺而失去生命(資料來源: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根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資料所得,年齡介乎十五至二十四歲之間的青年自殺比例,由2005年的每十萬人中有7.1人,提升至2016年間,每十萬人中的估算人數為8.9人。
評核需要 - 香港的弱勢學生:
在過去八年,教育無邊界與位處於香港最貧窮區域的十九間學校 – 典型的較低組別學校,對扶助學生與我們有共同信念。從前線經驗和觀察所得,伙伴學校所面對的問題,不但是有關學生紀律,收生管理,等等;更深入、更具挑戰性的典型問題包括如下:
學生受家庭背景影響所導致的學習與自我觀念問題:
在伙伴學校之中,百分之五十或以上的學生需接受政府援助。低社會經濟地位可導致甚至促成惡劣的自我形象,更大的損害可以是導致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功地面對考試制度的能力也完全失去信心。
學生來自結構薄弱的家庭背景;一個能支持與關懷的學校環境變得更為重要:
其中一間伙伴學校的校長較早前在該校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百分之七十的學生是來自「不完整家庭」 – 意思是;學生是來自單親家庭,或由祖父母照顧等等。這些學校都是教育無邊界的典型夥拍對象;他們的學生來自複雜或不健全的家庭,會面對種種有可能發生的問題,例如:家暴力行為和忽略照顧。
由於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或只有薄弱的家庭支持,學生對前景的期望很低:
很多學生看不見自己有什麼前途,看不見這接受教育的機會能為他們帶來任何突破性承諾。有些學生在下課後已經兼職工作,也有些為要賺錢或幫補家計而輟學。
從內地新來港學生需要更多支持:
在一些學校中,超過百分之十是新來港兒童;這數字預計會繼續增長。這些兒童大部分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背景,集結於香港的最貧窮區域。除了要面對因缺少了家庭網絡支援而變得孤單之外,也必須應付新生活與學校環境。再者,適應新的學術課程 – 特別是英語 – 最常使人氣餒的經歷。他們因缺乏自信心以致落後於課堂上的學習。
因英文能力的懸殊差距,老師難於在課堂中照顧那些較弱或較低學習動機的學生:
超過一間的學校校長發現,有些中四學生是未能背誦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然而,當老師面對時間緊迫和必須要按計劃完成課程的壓力時,實難有任何剩餘資源來照顧個別較弱和低學習動機學生的需要。這不幸為學習動機與成績構成一種下降式漩渦效應,也成了惡性循環。
如何應對這問題? - 教育無邊界的計劃策略
教育無邊界在香港最貧窮區域與學校攜手;透過良好的友師指導結構和額外的學習支援機制,為學生制定全面的校本支援計劃。經挑選的高素質大學畢業生 – 由教育無邊界提供訓練和指導 – 成為友師;以灌輸積極價值觀和態度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加強對學習和將來的承擔能力。當學生的抗逆力和自制力得以增長,又相信自己能畢生學習,他們會更預備好如何面對生命挑戰,改善因貧窮引致的惡性循環。
- 獨特式介入讓青年啟導融入學校體制 教育無邊界實行以身作則,以主動和引申性的啟導過程成為介入青年教育的核心,提倡利用學生在學期間這關鍵性時窗,在學校的設定環境裏,幫助學生透過踏板式教育來改善他們的生活前景與社會流動性;將來能成功地適應於、融入於,並貢獻於社會。為何要作啟導?
- 明確焦點在於提升自尊感,學習態度與動機 這是學生從既有的教育機會中,真正能獲得益處的先決條件。透過灌輸積極態度,建立信心和激勵他們嚮往一個更好的未來;年青人學習如何掌握發展生活技能,與社會群體有積極聯繫,又有要回饋社會的目標抱負。
- 我們的「X –元素」是人,熱衷於培育大學畢業生帶來改變。 教育無邊界要激勵和聘請新近畢業的大學生,使他們成為為學生與學校帶來改變的中介人。所投資的是一個有良好架構,以學習主導和以人為本的培育計劃。這計劃是由一班熱誠和專業的培訓導師和指導教練負責執行;這解釋了為何本計劃有一個使人羨慕的成果。
- 在學校扮演一個連結跨部門合作的中介角色,並招募社區支持來實現改變。 此計劃的成功將激發重要的思想改變;其影響力也因此而倍增,為未來更多學生帶來益處。
你會加入一起帶領改變嗎?
閱讀 - 教育無邊界領袖培訓及發展計劃